银屑病概述
银屑病俗称“牛皮癣”,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,以红斑、脱屑、易复发、慢性病程为主要临床特征。根据皮损和临床体征,常分为寻常型、关节病型、脓疱型和红皮病型。就银屑病的四种类型而言,寻常型占绝大多数,为约98%;关节病型约占0.69%,其中北方0.80%,南方0.47%;脓疱型约0.77%;红皮病型约0.98%。但各型可以重叠或相互转化,因治疗不当,红皮病型患者近年来有增多趋势。虽然寻常型一般对人的生理功能损害不太大,但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生活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。关节病型可致肢体残疾,红皮病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。因为本并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,所以本病的防治越来越引起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。
银屑病的命名情况较为复杂,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本病的认识过程。1809年RobertWillan(1757-1812年)首先将银屑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进行了描写,但与湿疹性皮肤病有混淆;以后FerdinandHebra(1816-1880)才对银屑病作出了准确,完整的描写。
在我国,银屑病这个病名是在1966年确定的,在这以前叫做“牛皮癣”。现在看来,把银屑病叫做“牛皮癣”是不合适的,这是因为:(1)从医学命名来说,“癣”是指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,如手癣、足癣、股癣、花斑癣等。银屑病不是真菌性皮肤病,所以它不属于“癣”类皮肤病。(2)银屑病的病变形态并不像“牛皮”。银屑病的病变可以是星星点点的红色丘疹,也可以是圆形或大小不等、形态各异的红色斑块。这样的形态与“牛皮”没有类比之处,所以用“牛皮癣”作为本病的名称也是不合适的。(3)我国中医书中早就有“牛皮癣”的病名,那是指形态上如皮革样改变的皮肤病,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性皮炎,这是与银屑病完全不同的皮肤病。因此,用“牛皮癣”作为银屑病的病名很容易与中医所称的“牛皮癣”相混淆,这也是不合适的。
银屑病在祖国医学里,文献中类似本病的记载较多,如“白疕”、“蛇虱”、“松皮癣”、“干癣”、“白壳疮”、“白癣”和“风癣”等。通过多年反复比较,采用“白疕”这一病名已逐渐成为共识。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风寒湿热燥毒诸邪侵袭肌肤腠理;先天禀赋素有内热—主要血热,加上后天饮食不当,七情内伤等所致。病机主要有血热,血燥,血瘀等。
银屑病的患病率与种族和地区关系密切。一般而言,白种人患病率很高,斯堪的纳维亚人达5%,欧美人为2%,而亚洲的日本仅为0.1%。《美国银屑病基金会手册》介绍全美国有超过700万的银屑病患者。我国1984年全国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,总患病率为0.123%,发病率为0.012%,其中北方高于南方,城市高于农村。发病年龄在青春期为一高峰,更年期为另一高峰。患病率虽然较西方国家低,但我国人口众多,则并不意味患者数目少,如随着我国人口增加,同时考虑到城市化的进展,患病率增加,采用递推的方法计算,目前患者至少有400-500万。
银屑病仍然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皮肤病之一,尽管多年的研究进展,此病的防治至今尚未突破,还是皮肤科研究工作者的难题,并且银屑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。英国皮肤病医师Fry为纪念《英国皮肤科杂志》创刊100周年的撰文中写到:“100年前第一篇关于银屑病的报告认为,银屑病不仅能治疗,而且可以治疗;可惜100年的时间证明,可以治疗的看法不正确;希望在今后的100年内解决这个问题”。近百年来不断有抗银屑病的药物问世,但多数是风靡一时,许多药物或是疗效不显著,或是有严重副作用已被淘汰(如重金属和抗肿瘤药物),真正安全有效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却为数不多,而且银屑病不能根治,迟早要复发。
回顾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,银屑病的治疗情况也的确如此,至今,银屑病仍是一种终身的皮肤病,不能治疗。现今在没有找到可靠的基因诊疗,使该病根治之前,要注意改善患者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及合理用药,尽可能地延长疾病的缓解期,使患者生活得更美好。北京京科银康医院首创的"G-B自体血净化诊疗"和"ELD干细胞牛皮癣治疗体系"被誉为是"迄今为止医学界最迅速最有效的牛皮癣治疗方法"。打破了传统的治疗模式,开创了我国诊治牛皮癣的新时代,在国内乃至国际都享有崇高威望。